田野教事    

        大學時從課堂上知道台灣的農業存在很多問題,年輕的我有股豪情萬丈,認為這些問題要解決,舍我其誰?但離開學校後,先踏進了商業的領域,台灣、大陸兩邊跑,接受了很多的訓練和洗禮,有另一番看待事情的尺度。

       過去十年,我重新回到台灣農業的範疇,許是想完成當年的允諾。我開始和一群在各領域有專精的顧問走訪台灣的鄉鎮,輔導農會,和神農獎得主、產銷班小農對話,不斷地看到台灣農業的實力和可敬的地方,也領略到我們可以著力的位置。

       這中間我們看到了「孩子v.s.食育v.s.農育」的關係。

       其實日本政府早在2005年就頒布「食育基本法」,並將每年6月定為食育月,每月6日定為食育日,以家庭、學校、地域等為單位,在日本全國進行推廣,加強民眾對食物營養、食品安全的認識,以及飲食文化的傳承、與友好環境的調和、對食物的感恩之心等。在日本愈來愈多的中小學將農事視為一種「體驗」,並將「食」、「農」做為主要教材,全面融入各學科。分析在地食材涵蓋的教育元素和文化意涵,考量小學每一年級學童的飲食問題及學習能力,漸進地設計成學習主題,讓學生身體力行,從播種、發芽、撤芽、疏果、蟲害防治、除草、製作有機肥、收割、天候影響……等過程,體會每一株生命的可貴與大自然的不可違抗。

       拉回台灣這片土地,散佈在全台各地有302家農會,40家漁會,以及無數勤奮有想法的小農。我們不斷思考當日本和歐洲在大力推動食農教育,鼓勵學童去腳踩這片土地時,我們應該為台灣的學童做些甚麼?

   「感恩、尊重、堅毅」是我們想帶給學童最主要的核心價值,這也是我們認為現在的學童最需要補強的精神。但是我們不願意說教,我們希望讓學童從小農身上、從每一個體驗與學習的環節中、從農、漁、牧、多元的接觸中,團隊的競合中、營長、隊輔身上、每天回饋給小農的事物中……,將五感知覺一一打開,從土地到餐桌,從飲食到環境,從內省到行動,重新認識正確的健康飲食。一點一滴學會「感恩、尊重、堅毅」特質,並帶回學校,融入日常生活中。

       兩年多來我陸續和一些學者專家交換這些想法,也去了日本考察和觀摩,這一年多著手規劃「田野教事」課程,我們得到很多的支持與協助。一通電話,一個拜訪,很多資源就開枝散葉,緜密地串連起來了。很多農會和小農給了我們諸多支援,也驚訝我們竟然這麼嚴謹認真地、一次又一次的拜訪,一通又一通的電話討論,精細地規劃每一個細節,帶著學童一次又一次的試體驗。有農會特別為我們準備了一片稻田、生態池;有小農特地為我們育秧苗、菜苗、種地瓜、玉米……準備各式器具、提供場地……;教孩子準備螃蟹、蝦飼料、串蚵殼、定置漁網、準備蓋雞舍材料、牧草、……。民宿主人主動為我們的學童出點子,鼓勵學童穿梭農漁村巷弄,與小農、蚵婦對話,提供廣場進行食育課程。這一切只因他們認為這樣的活動對學童太有意義了,他們謙沖的說我們帶他們看到農業的另一層價值,其實我們從他們身上學習到的專業和態度才是真的無價。

       而台灣在這塊領域相關的學者和專家達人,一知道我們要開展這項活動,都鼎力無私的協助,感謝顏建賢、董時叡、張瑋琦、葉美秀、林如萍、陳美芬、曾宇良……等教授提供諸多文獻、研究報告、教材、教具、觀念和想法;以及農訓協會王志文秘書長和丁文郁處長的資源分享與熱心奔波。

      這次我們和國內最大的平面媒體商業周刊一起推動「田野教事」,就是希望藉由媒體的力量,讓國人對食農教育有更多的重視與支持。

我們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來推廣食育和農育的體驗活動,讓我們的農業、小農、學童和家長有更大的成長和收穫。我們絕對相信上過「田野教事」的孩子,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孩子。因為他們將向自然學習,自然懂得珍惜。   

歡迎上商業周刊官網查詢活動細節: www.businessweekly.com.tw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my Chu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